立秋过后,民间都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,也是冬季贮存体能、积蓄能量的需要。
但是“秋膘”虽好,却不是人人可贴。今天,就来聊聊其中的门道。
先调理脾胃
由于夏季人们贪凉食冷,大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,所以秋凉伊始忌贸然多食肉类及肥腻之品,以免骤然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出现胸闷、腹胀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。
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,食用一些易消化、健脾胃的食物。
三类人不宜贸然进补
1、湿热、痰湿体质者
湿热体质者平素易面垢油光、生痤疮、口苦口干、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、小便短黄;
痰湿体质者以形体肥胖、腹部肥满松软、口黏苔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这两类人如果盲目进补反而不益于身体健康。
2、脾虚者
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、食欲不振、肢体倦怠、面色萎黄。此类人进补不宜用滋腻之品,而应多食健脾和胃的食物,如茯苓、芡实、山药、豇豆、小米都是不错的选择。粥能和胃、补脾、润燥,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,疗效更佳。
此外,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,胃中如有积滞宿食,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等,应在进补前调理,不妨适量吃点山楂、白萝卜等消食、健脾、和胃的食物。
3、胃火旺盛者
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者日久易化热生火,积热于肠胃,表现为胃中灼热、喜食冷饮、口臭、便秘等。
这类人应注意清胃中之火,可适度多摄入些苦瓜、黄瓜、冬瓜、苦菜、苦丁茶等,待胃火退后方可进补。
温馨提示
秋季进补应以清补、平补为主。如果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,比如羊肉、人参、肉桂等,那么就容易加重秋燥。
因此,对于身体虚弱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们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调治,以达事半功倍之效。
文章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